文章详情

为什么篆刻印章老是用秦朝发明的小篆 哪个历

12-01     浏览量:77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

因为我太喜欢了!!!我一直想谈一个有关大秦帝国的话题,可是苦于没有切入口,贸然开讲又怕人不感兴趣,现在,您这个问题终圆我所思,闲话休提,开讲:

按照一般传统的解释,篆刻印章用秦朝发明的小篆字体是历史的沿袭,因为印章的规范及普及确实是由秦帝国开的先河——得益于“书同文”的创制,秦帝国对常用的体裁规定了8种书写体,并因此而奠定了后世的深远影响,用我们今天的话语体系来讲就叫“标准化”推行。

毫无疑问,经典不容否认,自然也不会被轻易代替,因此过了3000年,依旧是“印宗秦汉”——来自秦国狱吏发明的“隶书(汉代)”,自然也会被归为不可挑战的经典。

直到元代,人们仍然对“印宗秦汉”有极端的执着。如元代名士吾丘衍与赵孟頫目睹宋元后以来的印风凋蔽、日渐衰败,有感而发说道:“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后人不识古印,妄意盘屈,且以为法,大可笑也”。

又说:“汉、魏印章,皆用白文,大不过寸许,朝爵印文皆铸,盖择日封拜,可缓者也。军中印文多凿,盖急于行令,不可缓者也……自唐用朱文,古法渐废,至宋南渡,绝无知者,故后宋印文,皆大谬。”

但是,话又分两说,秦至宋元,已历1200多年,时代沧海桑田,物人皆已非昨,自秦篆汉隶以后,又不是没有好的字体诞生了?

如楷书、草书、行书,及宋体大成者,皆是汉字字体的辉煌之作,吾丘衍与赵孟頫何故厚古薄今呢???

其实,吾赵两人提出“印宗秦汉”的主张,其目的并非为了个人对字体的喜恶而争,而是为了捍卫“专业”、“权威”、以及知识分子不流于世俗的孤高情怀。

甚至可以上升到为了捍卫“秦汉风骨”的高度!

如何说来?

难道,盖印章不用秦篆,不用汉隶就代表写字的人没啥书写水平吗?

当然不是,比如宋徽宗,一手“廋金体”名扬千古,谓之千古书法奇才无人能出其右。

而善用行书、草书的唐太宗李世民,莫非他用楷体盖章就表示他没啥能力的泛泛之辈吗?

当然亦非也,我盛唐太宗可是千年不可一得的雄主!

那到底是何原因了???

其实,这就要追溯历史了,主要是两点:

(一)在唐宋元以前,摹印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事由于制作工艺的难度,在汉代发明纸之前,基本只有两种人有资格——注意,我说的就是“资格”!只有两种人有资格摹印。

一是王侯将相与达官贵人;

二:不是读书人,而且工!匠!

终于到了我最想讲的话题了!

为什么工匠可以摹印了???

这个不为人知的历史秘辛反映了大秦帝国的伟大与逆天的划时代创制!

同时也反映了我中华民族超前的辉煌历史和伟大!

一个很少听到的成语:物!勒!工!名!

重复一次:物!勒!工!名!(*shit! 输入法打不出来!)

大秦《律法》之《工律》要求:“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

秦帝国的工匠每完成一个器物,必须在上面刻上自己的名字、年代、机构、以及督造者的名字——这就是所谓的“物勒工名,以考其诚”。

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标准化”,是质量管理,是闭环体系是KPI考评办法——而这些理念与名词,却是现代工业独有的。

看明白了吧??

也就是说,秦帝国竟然在三千年前就有了工业化的管理模式!所以,大秦的青铜工艺是如此的吊炸天,如此的超时代!

秦始皇陵出土的铜弩,各个弩机上的同一部件都可以互换……

箭镞的三面误差小于0.15毫米,不同镞的误差小于0.2毫米……

出土的青铜器都基本没太大的生锈………

所以说,大秦帝国对中华千秋万世的影响远超我们的想象——这才叫真正的古代之“超级文明”。

(二)字体的改变,反映了民族精神的改变很多人在第一眼看到隶书时都觉得它很难看,在电脑上,隶书恐怕也是最不受欢迎的字体。

但是,我们都知道汉字是象形文字,它的创造原理就是“睹若此物”,因此汉字不同于英语这样的拼音文字,每一个汉字都能清晰地反映人的内心和性格。

什么样的性格就写什么样的汉字。

比如最明显的,女生写字就是比男生秀气;而性格外向的写字比较不工整,反之则相反,最典型的莫过于国共两党的领袖,毛泽东与蒋介石——毛泽东诗人性格,豪放烂漫,他明明学过正统书法却偏不写正体,就爱狂草;而优柔寡断的蒋介石则写楷书写得有板有眼。

同理,无论秦篆还是汉隶都看起来潦草缺雅,可是却足够奔放不羁,所以你可以看到,秦帝国是多么的铁血,汉帝国是多么的豪迈。

这就是秦汉风骨!盛唐虽然出现了在真、行、草等新的书写体,但是其摹印却仍然不脱篆书。

而进入宋朝后则整个书写体与文风皆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正如史学界中一贯不屑的宋程朱理学一样,在孔孟儒学这一块,宋明清都失去了魏晋前之儒家文化的那种海纳百川的胸怀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英雄主义。

变得虚无化、矛盾化、变成了“存天理,去人欲”——禁锢了人性的光辉的挖掘与释放。

南怀瑾《论语别裁》有言:“孔家店为什么会被人打倒?“五四运动”当年,人们要打倒它,这是必然的。但是什么道理呢?后来才发现,实在打得很冤枉。因为这个店,本来是孔孟两个老板开的股份有限公司,下面还加上一些伙计曾子、子思、荀子等等,老板卖的东西货真价实。可是几千年来,被后人加了水卖,变质了。还有些是后人的解释错了,尤其是宋儒的理学家为然。这一解释错,整个光辉的孔孟思想被蒙上一层非常厚重的阴影,因此后人要推倒孔孟思想。”

而网上有流传的关于唐诗宋词的段子,说得可真是很到位。

唐诗:田园有宅男,边塞多愤青。咏古伤不起,送别满基情。

宋词:小资喝花酒,老兵坐床头,知青咏古自助游,皇上宫中愁。剩女宅家里,萝莉嫁王侯,名媛丈夫死得早,MM在青楼。

戏谑有余却入木三分!

大宋固然有岳飞的“精忠报国”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之大秦的铁血丹心,亦有文天祥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孔孟原道。

可是终究寥若晨星、凤毛麟角,实不足以撼世。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大宋,实乃中国古代之巴洛克也。

赵孟頫在他都《印史·序说》中说:“余尝观近世士大夫图书印章,一是以新奇相矜,鼎彝壶爵之制,迁就对偶之文,水月、木石、花鸟之象,盖不遗余巧也。其异于流俗,以求合乎古者,百无二三焉。一日,过程仪父,示余《宝章集古》二编,则古印文也……采其尤古雅者,凡摹得三百四十枚,且修其考证之文,集为《印史》,汉、魏而下典型质朴之意,可仿佛而见之矣。”

赵孟頫这里明白无误地说道,他认为宋元以来的摹印一是不伦不类(新奇相矜);二是俗不可耐(异于流俗);三是玩物丧志(水月、木石、花鸟之象)。

可见,吾丘衍与赵孟頫所不屑的、鄙夷的、反对的,已不再是书体文风的问题,而是整个民族精英阶层(观近世士大夫)的颓废堕落。

这不只是文化方面的问题,而是妥妥的政治诉求!!可幸的是,这两人的“印宗秦汉”之主张获得了后世的认可,使经典得以继续传承并坚守到了今天。

所以,此题我为啥那么感兴趣,为啥那么兴奋?

题主现在该明白了吧?哈哈!

读史十余年,想说的话,此刻终于一吐而尽,痛快!

再次感谢~敬礼!

秦.李斯书[峄山碑](局部)

首先,说:印章老是用秦朝发明的小篆。是不准确的。印章使用的篆字叫“摹印篆”,自秦朝就自成一体。和当时流行的官方秦篆是有区别的。到了汉朝,“摹印篆”发展的更加成熟,成了“王莽六书”之一。名字也改成[谬篆]。一直应用到今天。印章的字体,绝大多数是谬篆,也有少量其它字体。两汉的一些隨葬用的名章,就有很多使用了隶书。至于汉以后至今的“闲章”,有些篆刻家们就採用了:汉隶、汉简、楷行草等字体,只不过数量不多而已。

谈到篆书名家,必须一提的,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一、李斯,秦朝丞相。书写的就是经他整理、统一的标准“秦篆”。作品有[峄山刻石]也叫峄山碑、[芝罘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二、唐李阳冰。是自李斯之后最著名的篆书大家。代表作品有:[城隍庙记]、[李氏三坟记]、[唐谦卦]、[滑台新驿记]…。

李阳冰:[唐谦卦](局部)

李阳冰:[城隍庙记](局部)

三、清.邓石如。被清朝著名书法评论家包世臣称为:四体书皆国朝第一…。篆书大家,影响深远,作品浩繁…。

邓石如篆书作品[千字文](局部)

邓石如篆刻作品。

相关推荐